数学教学记录,数学玩具更新(2,原帖被关闭。。。。)
更新目录
2022/05/09
初高中所有面积体积公式推导
2022/05/07
Feynman书籍分级别阅读介绍和mp3分享
2022/04/22
这些年我在ebay上买的一些小玩意
2022/04/07
Quercetti的几个玩具
化学分子结构玩具
2022/03/23
数学系统漫画目录(按幼到初中以后再说)
物理系统漫画目录(按幼,小,中,高)
科学类的漫画
2022/03/22
一些感受光的小玩具
一些关于弹力的玩具
一些关于齿轮传动的玩具
一些关于动力的玩具
一些关于电路的玩具
2022/03/21
中文初中数学漫画——不是十分满意,但覆盖上已经比较全了
2022/0209
一些中文的数学科普书(其实很多是翻译的)
2022/02/07
关于应用题能力,
2022/02/07
关于Prealgeba的漫画视屏——myWhyU
2022/01/14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 ——可视化 视频
2021/12/24
一套中国初中知识科普的玩的APP
--- 生动科学(安卓系统)
一套中文物理启蒙书
——一分钟漫画物理
(抄袭下面英文版的漫画一套书)
美国的物理漫画书
——Building Blocks of Physical Science
2021/12/23
一套中文数学拓展思维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
---中国华罗庚数学课本(还有对应的练习)
2021/12/17
推荐几本与微积分有关的书
How to ace calculus
推荐学AP calculus的高中生,或者准备学微积分学生
一本搞笑中聊侃的微积分
Infinitesimal :How a Dangerous Mathematical Theor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这个可以看到数学概念背后是怎样折射出人的思想
Infinity and the mind
这本书是本解释科学思想是怎么发展的。
2021/12/16
What Is Mathematics? An Elementary Approach to Ideas and Methods
推荐一本书,给准大学生
2021/12/14
关于beast academy的评论
学而思有理数计算大综合
2021/11/27
(评论)关于Kumon, Beestar的分数小数练习
分数简化的游戏——Pac-Man
2021/11/16
分数,小数计算的rock --Numberock
给初中生的数学,几何,物理启蒙书——Designa, Sciencia, Quardrivium
2021/10/27
画给小孩理解如何画三角形高的漫画
2021/10/26
与高中物理AP内容相关的物理科普书
2021/10/25
APP: Penguim Math jump的用法
2021/10/20
两个集合APP—— Venn Diagram, Sets Challenge
2021/10/15
方法——公约数,公倍数
书籍——项武义出的中学教材
=========
以前的部分见下面的link
(2)第二次关于数学玩具的一些记录(小学低年级部分)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629167&fid=411&page=1
(1)第一次在人家回帖里面的记录,关于加减乘除(一开始启蒙部分)
https://forum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539753&posterid=352446
2021/10/15
解决完了质因子分解,开始公约数,公倍数
这里我开始引入集合的概念(其实这个不是集合,因为集合具有互异性)
但是我想通过集合的并集和叫交集的想法来阐述,公约数,公倍数。
总的来说,整个初等数论是可以从集合角度,从1开始建立起来非常有逻辑证明的建立起来。
布尔巴基学派,我终于来了。。。。。。
法国,我来了
计算只是技,与数学思维没有关系。
至少标准化考试,要应付(学习),在“技”的方面都有就有对策,至少数学是。
但计算跟数学是两码事
如果每日坚持,其实是任何学生都可以掌握“技”——这个有猩猩的实验
至于思维,这个需要不断的启发和思考(自我,家庭,或者一对一,或者看书等等),这个就是看天了。
在“技”和“思维的跃迁”上现在有两个误区
1. 强调思维,弱化“技”,最终导致了因为“技”的落后一步步无法跟上思维。
美国有这样严重的反例,比如不鼓励背乘法表11*11,是一个个11加过去,
这样的小孩,怎么能够做复杂的分数计算?
同时强调思维,需要老师真的对思维理解强悍。(美国小学老师缺乏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思维“理解,加减乘除,他们可以的,但是涉及到初等数论,他们因为没有从集合的角度梳理过整个数学知识,所以他们自己也只知道”技“和定义)
我跟小孩一起玩过prodigy的6年级,发现它对公倍数的文字应用方面的解释非常匮乏,几乎是套了一个摸子产生;
对比之下IXL似乎对整数这块,做的人数学思维还是高维,想起到引导的作用——就是不知道做的人有没有感觉到,IXL的问题是任何问题都走题目轰炸式,12345667+878987979,这种爆长计算了解就可以了,需要练习那么多吗?!从优化时间的角度来说,如果用IXL,需要家长帮着选择那些题做做就算了,那些题做完。
但是在快乐教育下,缺乏基本计算技能的小孩,到了高年级可能会因为“技”的不熟练,而导致思维跟不上。
2. 强调“技”而忽略思维的跃迁
这个其实在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有很严重的体现。
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教的方法是,以一种“技”的方式教教学,而没有考虑一步步引导思维跃迁哪里。
关于“技”的方面,Kumon做到了精致的地步,但是Kumon对于小学高年级,初中小孩的弊端也很大,如果容易形成依赖,
认为“技”就是学数学的方式,会容易寻求“技”
学会“技”
美国很多用功小孩在这个。
有时觉得美国辜负了很多用功的小孩。
从教材来说,如果“技”没有赶上,用Kumon。
如果“技”已经完成,用AOPS去完成思维的跃迁
(其实就是初等数论所引发的思考,从数论的角度去深入解释清楚怎么求一个东西,为什么这个方法work,
这个方法又可以怎么整,等等)
2021/10/15
一套项武义的中学教材
中国也曾经出过一套从数论角度重建小学数学,然后引申到中学的数学教材
就是项武义的6本中学课本
我前段时间抽空翻了一下,一路上升之后的模式与小平邦彦的一套有些接近,
在阐述上有些细微不同,与各自研究方向有所接近,小平邦彦那套是与微分几何理念挂钩,项武义偏数值逼近,计算求解一些。
对于不想小孩搞竞赛,
小孩又懂中文的,可以用这套教材给小孩做side reading材料
用以提到数学真正的理解。
个人意见,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一定要放弃“数学是一个技”的学习方式——否则以后遇到一个新知识就刻意去记“技”太累,太累了。
从逻辑推理上去理解各个方法,各个定理,各个函数。
这套教材78年开始编,伯克利的项武义加上在北京的数学力量,用了6年的时间才编编改改成功了,
之后就是在这套教材上不断的减弱——因为老师将不明白,也讲不下去,
最后到达93年,完全放弃这套教材——9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初中数学知识开始衔接小学,而不是高中
法国,日本,中国的数学教育都走过类似的路
一群数学精英竭尽全力出一套深度的中学教材
最终都因为中小学老师的理解力不够,无法讲述,而放弃了教材。
这套教材挺有意思,
可以给 认为自己数学好,但又不竞赛 且懂中文的小孩自己读着玩。
读着读着,会自我补全一些美国现阶段中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中缺失的逻辑推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