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现在正在开会讨论今年秋冬的新冠疫苗更新(FDA决定采用BA4/5毒株)
再次更新:FDA决定今年秋季的疫苗采用BA4/BA5毒株(这两个毒株的spike protein是一样的),尽管Moderna和Pfizer已经预先生产了一些BA1的二价疫苗。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因为目前关于BA4/5毒株免疫学研究的数据其实并不是很多,已经公开的只有一个pfizer的老鼠数据,FDA手中应该还有一些未发表的疫苗+BA4/5感染的抗体数据。从目前非常有限的信息来看,用BA4/5做二价疫苗提供的保护会更加广谱,能够覆盖目前已知的整个omicron家族,我们看看这一次疫苗vs病毒的打地鼠游戏中疫苗能不能走在前面一点。
我个人认为,在各种注射疫苗之外,面向粘膜免疫的二代疫苗也要抓紧了。现在的新冠病毒和以前成功被疫苗压制住的大部分传染病比起来潜伏期要短得多,所以等待免疫系统反应是来不及的,粘膜里面有一些特异性IgA会有很大的好处。血清IgG扩散到粘膜的效率并不高,通过把血清抗体滴度提高到四位数甚至五位数来阻断感染,是很浪费的。
————————————————
觉得应该更新一下这个帖子
首先是投票,内容很简单,今年秋季的booster shot应不应该包含Omicron毒株?投票结果是19:2,大部分都支持二价疫苗。投反对票的两个人似乎是被Novavax的数据说服了,认为原始毒株的疫苗打得越多保护能力越广谱,没必要换毒株。我个人认为做决定之前其实应该看一下打过Omicron二价疫苗以后到底有多少B细胞/T细胞是只能识别Omicron的,有多少是能够交叉识别wild type和Omicron的,新生成的抗体到底都结合了哪些位点。不过病毒变化的这么快,这个研究可能有点来不及做。
投票之外还有讨论,我的感觉是advisory panel被pfizer的老鼠数据说服了,更倾向于用BA5来做疫苗,因为一方面BA1免疫原性不强,感染和疫苗生成的抗体滴度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BA1和BA5其实已经离得很远了。具体用哪个毒株FDA自己会做决定,用BA1的好处是Moderna和Pfizer都已经开始生产了,转成BA5要多花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缺点是BA1的保护性会差很多,两针/三针原版疫苗再加一针BA1做的二价疫苗针对BA5的效果和两针原版疫苗对delta或者三针原版疫苗对BA1类似。
另外panel上大部分人对novavax的兴趣都很高。FDA把Novavax拖到现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非常不应该的。
——————————————————————————————————————
家里有高危人群的可以去听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dzNUus_CE
有关的文件已经被放到了网上
https://www.fda.gov/advisory-committees/advisory-committee-calendar/vaccines-and-related-biological-products-advisory-committee-june-28-2022-meeting-announcement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秋冬季节疫苗会变成wild type + omicron BA1的二价疫苗,但是问题是现在美国的主流毒株已经变成了BA4/BA5(下面的第二张图)。其实我个人认为NIH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做疫苗的毒株应该选用免疫原性更强的BA2。不过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Omicron的主要毒株是BA1,体外实验的结果也有限,站在当时确实很难判断出哪个毒株更合适一些。现在疫苗追不上病毒的突变,对高危人群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消息,mRNA疫苗本身更新起来确实很快,但是各种临床实验和监管机构的折腾,使得病毒远远地跑在了疫苗的前面。
按照Moderna公布的体外数据,新的二价疫苗对BA4/BA5的效果大概和三针原版疫苗对Omicron BA1差不多(下面第一张图),也就是说短期内能够避免一些感染,但是3-5个月以后对有症状感染的预防效果就不高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毒株突变的越来越远,现在疫苗对重症的预防能力也开始明显下降,看下面的最后图,原版疫苗预防住院的有效性在BA2/BA2.12.1流行期间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下降,接下来BA4/BA5的情况只会更差。我个人并不支持年轻人(50岁以下)不停地打booster shot,打过两针让免疫系统见过这个抗原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体内有现存的针对目前主流毒株的抗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你知道论坛有打赏功能吗?!遇到喜欢的主题可以用你的论坛魅力给贴主“打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