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几遍,很喜欢。这位植物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很佩服。
purplelight 发表于 2022-09-29 13:07
附上这个纪录片导演的话,尤其喜欢以下几句的态度,不煽情,不媚观众,真实自然。
我没有给这个故事苦难加身,因为它容纳大爱不必被怜悯。
没有刻意去营造高山植物的夺目,因为自然“和”与“养”的成果不必讨好人类。
https://m.weibo.cn/1569635007/4818456577576958
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我有些话想说。关于这期主题的策划到执行,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说起来和方老师的正式见面是今年3月,我的同事酥饼也是这次的联合策划人,发现了这个地方。坦白说,第一次去那里看到的景象让我有些忐忑,3月的高原一片荒芜,花朵都处于休眠期,自然也没有看到盛开的绿绒蒿。方老师带我们在园区里走了一圈,心又凉了一截,园区的花草似乎都在看心情各活各的,没有精致的园林景观。路过一排迷宫式的花坛,方老师说:“哎呀,郁金香都在睡觉。要不我带你们去小中甸那边看看,那里的高山杜鹃花醒了些。”
一路上,我了解到方老师自己成立了一个科研部,于是问他是不是有一个电子监测地图,可以看到野外植被的生长状态。他呆笑,眼睛弯成一个小月亮:“没有啊,因为我们经常跑,在脑子里有个印象。”我来了兴致“那您记性真好。”方老师说:“我们这些老一辈搞植物研究的人都落伍啦。”后来得知,方老师在1986年试图将整个迪庆州的物种梳理、采集一遍。迪庆州有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雪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有干热河谷,还奔腾着虎跳峡……光是走一遍,他就花了五年。
我们来到那座呈90度的山坡,基本没有下脚的地方往上攀爬,方老师指着半坡上的山羊说:“你学它们横着走,不会摔的。”说完便去寻摸了一根断枝,长短跟我用得登山杖差不多。我艰难地爬到半腰已经上气不接下气,方老师在不远处,仰头望着在树顶部的杜鹃花,“昨天夜里雪下得不小,花不太精神。”说罢提议带我去另一个地方堪景,但是也不太理想,让我直打退堂鼓。担心这部影片视觉上不够有冲击力,不符合大家对高山珍稀植物观赏的心理预期。
所以我打算从挖掘人物的“艰难时刻”着手,可方老师总挑着其他人的付出来讲,一提到自己就轻描淡写。不死心的我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蜘丝马迹,加上采访园区工作人员和生活在周围的村民后,坚定了我要完成这次的任务。
我试图还原了这一个故事背景:方老师放弃去中科院工作的机会,雄心勃勃的要在纳帕海边建设一座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山珍稀植物园,就像他仰慕的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跨越四百多年庇护着全世界收集来的物种。一个植物学研究者的创业之路并不乐观,建设资金短缺不说,还有来自周围村民对于这位“外来客”的不理解,因为占用了老乡的牧地,常常会有牛羊进到园区里啃草啃树,加上这里因过去挖沙采石生态被严重破坏,修复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他没有泄气,即使有语言障碍,他也耐心跟老乡们沟通植物园和社区协作的愿景,可实际问题摆在眼前:养牛羊不比养草赚钱?
数十年如一日,方老师四方筹款,一方面让园区可以有资金补给村民,一方面将驯化后的野生植物进行繁育,然后教老乡种植,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同时立下军令状,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本的区系植被。影片中提到的“使用当地物种恢复当地植被和区系”的理念及方法体系由此而来。方老师在园区10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诗中所说:我心爱的孩子啊,我要你慷慨,你本来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你长大以后千万不要忘记你肩负的责任,把你的有用回报社会,把你的欢笑和精彩呈现给大众。
我没有给这个故事苦难加身,因为它容纳大爱不必被怜悯。没有刻意去营造高山植物的夺目,因为自然“和”与“养”的成果不必讨好人类。所以我在片头发问:遥远的高原上,一朵花的生灭与我们有什么关联?在我看来,人与自然既是相互适应、也是携手重建,方老师经常念叨的那句“以繁育实现保护,以繁育实现利用”或许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
如果你十一假期计划去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当你走过每一朵濒危花朵回家之路时,请不要惊扰它们。记得这句话 “需要付出耐心的等待,植物才会给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