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可比性不多,林彪当然可称战神,不是半个。
另外转个史实,南宋为岳飞平反时,害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构还健在,他为何默不作声?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蓄意杀害了岳飞的宋高宗在做了36年的皇帝后,禅位于太子赵眘(宋孝宗),自己当了太上皇。想有一番作为的孝宗,即位的当年,就果断为岳飞平反了。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今天的读者读此诏书,还会不会为孝宗捏一把汗?高宗以谋反罪杀了岳飞,现在刚刚做了太上皇的56岁的他(高宗1107——1187,活了81岁),面对宋孝宗一上台便给岳飞平反的事实,他为何不马上痛击这一股“孝宗翻案风”?
如果说,在太上皇退位若干年后,孝宗等待时机,徐图为岳飞翻案,既达到了平反的目的,也为自己留有余地,不失为一种明智策略;而宋孝宗才一即位,就给岳飞翻案,这种迅而不及掩耳之势,叫高宗如何来得及钻缝逃到地下去?
如果说,为岳飞平反,轻描淡写地敷衍过去,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而孝宗诏书却强调岳飞“能事上以忠”——对皇帝忠诚,赞美他“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忠烈之风天下闻。这种评价,简直是对高宗冤杀岳飞的彻底翻案(宋孝宗说自己是“仰承”高宗的“圣意”来平反的,并提及高宗对岳飞的“念之不忘”,不过是给高宗留个面子罢了),这难道不会叫太上皇的赵构发雷霆之怒,来惩治孝宗吗?
本年十月,孝宗再发诏书,追复岳飞原有少保、节度使等官职,再次肯定他“事上以忠”——忠于皇帝,“不犯于秋毫”——治军有方,“名之难掩,众所共闻”——名播天下,天下皆知。这第二次发布的诏书,促使人们一再反思:宋高宗杀害忠臣良将,他是个什么样的皇上?!
宋高宗为何沉默无言
面对孝宗的接连出手,太上皇高宗竟默默没有吭一声。这是为什么?
宋高宗并非真正退出政治了,他做太上皇后,常常干预朝中之事,制约孝宗;可见他在岳飞平反上的无语,并非被“软禁”的结果,他的无语,另有原因。
高宗是位有名的“逃跑皇帝”,在金人的追击下,他放弃抵抗,一味逃跑,直到躲到海上,才得以暂时安顿。他一生坎坷,最终在江南坐稳了龙椅,实属不易;他还和金人签订和议,俯身称臣纳贡;屈辱难堪之事,皆甘于忍受。其“忍辱负重”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算是“鹤立鸡群”了。经过了多少大风大浪,达到了偏安一隅的目的,宋高宗真的知足了——这位不思进取的皇帝既然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岳飞平反一事,对稳坐太上皇而又不知羞耻的他,算得了什么?
后来的赵构也好还是主和派也好,都看到金人的说话不算话的嘴脸,赵构也深知城下之盟的和议是靠不住的,赵构自己苦心经营的偏安,差一点就被毁灭了。宋孝宗在平反岳飞的诏书中说到: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也许晚年赵构对杀岳飞有一丝后悔,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最后一点良知吧。
对岳飞的平反,会使高宗不悦或恼怒,然而并不能动摇其太上皇地位;因为他是天子,天子至高无上,决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何况,他早已借秦桧之力杀了岳飞——人们都把愤怒发泄到秦桧身上,对高宗是“视若无睹”且无可奈何的。多少年来,秦桧铸像长跪于西湖的岳飞墓像前,而宋高宗却一直“逍遥法外”,这就是皇帝享有的特权。让高宗铸像跪于岳飞墓前的呼声在古代民族中是发不出来的。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国情——对皇权有一种特殊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