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东南亚地图上,只有孟加拉国有「国」字?
图源 地图帝(侵删)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86399136/answer/523083451
这个题目其实是个有趣的好问题。
01
看看南亚国家的中文名字:
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不丹,都没有“国”字,独独“孟加拉国”带个“国”字。
南亚其他几个国家都是国名简称的音译:
印度-India
巴基斯坦-Pakistan
阿富汗-Afghanistan
等等。
“孟加拉国”略有不同,因为它的国名简称是“Bangladesh”:Bangla 指孟加拉;Desh 的意思就是“国”。
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是“孟加拉的国度”,所以“孟加拉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音译加意译的结果。
02
除去翻译上的考量,在文化意义上也有必要区分“孟加拉”和“孟加拉国”。
“孟加拉”作为一个地理或者国家概念很早就存在于中国文献里,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岛夷志略》里提到了“朋加剌”。
后来明朝时,孟加拉国和明王朝更是建立了官方的外交关系,历史书上郑和下西洋的章节时常会贴一副插图,一个外国人牵着头长颈鹿奉给明帝国的皇帝。
那幅图的名字叫做《榜葛剌国贡麒麟图》。
“麒麟”就是长颈鹿、“榜葛剌”就是孟加拉。
地理上的孟加拉(Bengal)指的不仅是今天的孟加拉国,还包括印度与孟加拉国毗邻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和奥利萨邦以及比哈尔邦的部分区域。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一位伟大的孟加拉人来到了中国,对我国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对,这位老爷子就是泰戈尔。
在国家的概念上,他是印度人,但在文化属性上,他可是个骄傲的孟加拉人。
他用孟加拉语写作,而孟加拉语是传承自梵语的印度文化载体。
所以,在民国晚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不少老师、先生在学习和研究孟加拉语了。
他们也很自然地将孟加拉归为印度文化的子集。
03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的学者们就翻译了一批孟加拉语著作,将孟加拉文化引介给国人。
那个时候,“孟加拉国”这个国家还不存在——
1947年印巴分治时,它成为了东巴基斯坦。
后来71年印巴战争后,孟加拉国独立。
而中国直到1975年才与其建交。
说这些,只是想表达在中文里,尤其在文化、学术领域,当我们说起“孟加拉”的时候,所指多不是“孟加拉国”。
事实上,在印度语言里,二者也是不同的——文化或者民族意义上的孟加拉人是 Bengali,国籍概念上的孟加拉国人是 Bengladeshi。
所以,孟加拉国中文译名中的这个“国”不仅不是画蛇添足,反而是颇有必要的区分。
反倒是,如果单纯的将此地简称为“孟加拉”有所不妥,反而可能会引起印度的孟加拉人的不快。
如某地图的译名,个人觉得应该加上“国”字。
- 1